日本腦炎介紹
資料來源: 疾病管制局
整理: 吳俊厚 醫師
2016年開始,台灣開始進口新型日本腦炎疫苗,提供民眾有新的選擇,詳細介紹請參見本網站文章 https://goo.gl/fBM4OK
症狀
日本腦炎係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腦膜腦炎,受損部位包括腦、脊髓及腦膜。日本腦炎病毒的感染大部分為無症狀感染,少部分輕微病例會產生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等症狀,嚴重者則出現頭痛、高燒、腦膜刺激、昏迷、痙攣等症狀,最後導致精神、神經性後遺症或死亡。
日本腦炎臨床過程與預後變化較大,恢復期較長。其產生的神經性後遺症包括不正常肌張力、語言障礙、運動肌無力等。精神性後遺症以脾氣暴躁、性格不正常為主,智力不足則常發生在年輕的小孩。
致病原
日本腦炎病毒
流行病學
發生在北起西伯利亞、日本延伸至臺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斯里蘭卡、澳大利亞之間的西太平洋諸島嶼,及由韓國至中國、尼泊爾、中南半島、印度之間的東亞地區。台灣日本腦炎流行季節主要在每年5至10月,病例高峰通常出現在7月。病患預後不佳,通常留有嚴重後遺症。
傳染方式
豬及許多動物因被帶有日本腦炎病毒的病媒蚊叮吮而受到感染,而未帶病毒的病媒蚊則在叮吮正處於病毒血症(viremia)的動物時受到感染。
潛伏期
通常5~15 天。
可傳染期
人不會傳染給人,因為日本腦炎病毒在人體內病毒血症的力價低且時間短,所以病人的血液中通常測不到病毒的存在。病媒蚊的感染大部分來自豬,蚊子一旦被感染則終生具感染力。
感受性及抵抗力
通常小孩及老人感染後較容易發生臨床症狀,其他年齡層則較多不顯性感染。在高流行地區由於輕度感染或不顯性感染很普遍,一般成人大多對當地病毒株已有免疫力,易得者主要為小孩。
預防注射與環境衛生
(一)依規定時程接種疫苗:目前臺灣每年3至5月為疫苗主要的接種期,屆時年滿15個月的幼兒,應接受2劑注射,其間相隔2週,隔年再接種一劑,小學一年級時再追加接種一劑。
(自2013年開始全年提供疫苗接種,滿5歲至國小入學前接種第4劑)
(二)臥室及起居室安裝紗門,並使用蚊帳。
(三)民眾應盡量避免於病媒蚊活動的高峰期,在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附近活動。
大陸日本腦炎疫苗(活性減毒疫苗)
大陸地區施打的日本腦炎疫苗與台灣不同,為活性減毒疫苗,總共施打2劑。依據2011年3月24日疾病管制局傳染病防治諮詢委員會預防接種組會議決議如下:
一、接種活性減毒疫苗者:國際間之接種劑次一般為2劑,依其接種狀況採以下原則:
1. 已完成2劑者:學齡前之劑次視同完成,無須再接種,小一依規定接種一劑。
2. 僅接種一劑者:(1) 若近期擬回國外居住地者:建議回居住地完成後續劑次。(2) 若不再回國外居住地者:依我國時程接續完成 (惟第三劑與第二劑至少間隔六個月)。
二、接種非活性疫苗或不清楚接種之疫苗種類者:依我國時程採缺幾劑補幾劑之原則接續 (惟第三劑與第二劑至少間隔六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