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之色變---登革熱簡介

                                                                                                     羅士軒醫師整理          

登革熱1

參考資料:

     衛生部疾病管制署網站 登革熱核心教材

     登革熱臨床症狀‧診斷與治療(第六版)

 

      2015年,登革熱又在南台灣風行,至九月初為止,全台灣已經突破六千例,對於長期生活在北台灣的我們,登革熱是一個很常聽到卻又很陌生的傳染病,因此整理一下相關資料讓大家有基本的認識。登革熱俗稱「天狗熱」或「斷骨熱」,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會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依不同的血清型可分為Ⅰ、Ⅱ、Ⅲ、Ⅳ四種型別,而每一型都具有感染致病的能力。如果患者感染到某一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就會對那一型的病毒具有終身免疫,但是對於其他型別的登革熱病毒僅具有短暫的免疫力(通常約為2-9個月之間),所以之後還是有可能再感染到其他型別。例如以前曾得到過第Ⅰ型登革熱,雖不會再得到第Ⅰ型登革熱,但之後仍有可能還會得到第Ⅱ、Ⅲ、Ⅳ型等三型的登革熱,不但沒有免疫作用重複感染不同型別的登革熱病毒還可能導致較嚴重的臨床症狀,甚至可能發生較嚴重的登革出血熱。

 

      全球登革熱的好發地區,與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的分布有關,因此主要集中在熱帶、亞熱帶等地區的國家,但隨著全球化發展逐漸便利,各國之間相互流通及往返也趨於頻繁,自1980年代之後,登革熱也開始有向各國蔓延的趨勢,也逐漸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了。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像這樣有點熱、又有點溼的環境,正是蚊子最喜歡的生長環境,所以如果稍微不注意,很容易就會成為登革熱流行的地區。

Global_DengueTransmission  

 

圖片來源:WHODisease distribution maps of Dengue

傳播方式

    傳播登革熱的病媒蚊主要為埃及斑蚊白線斑蚊,這些蚊子的特徵都是身體是黑色的,腳上有白斑。其中埃及斑蚊的胸部兩側具有一對似七弦琴的縱線及中間一對黃色的縱線,分布於嘉義布袋以南各縣市(包括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臺東縣及澎湖縣),喜歡棲息於室內的人工容器,或是人為所造成積水的地方;白線斑蚊則是中胸楯板部位中間,有一條白色且明顯的縱紋,分布於全島平地及1500公尺以下之山區,並比較喜歡棲息於室外。一天叮咬人的高峰期約在日出後的1-2小時及日落前的2-3小時,若此時到戶外活動請做好自我保護措施。

登革熱7   登革熱2    

 

圖片來源: 疾病管制署

潛伏期:

    典型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3至8天(最長可達14天)。病人發病前1天至發病後5天的這段期間,稱為「可感染期」,或稱為「病毒血症期」,如果感染者在這個時期被斑蚊叮咬,那麼這隻斑蚊將感染登革病毒,病毒在蚊子體內經過8-12天的增殖,這隻斑蚊就具有終生傳染病毒的能力,當牠再叮咬其他人時,就會把體內的登革病毒傳染給另一個人。

 

登革熱4  圖片來源:衛生部疾病管制署 登革熱核心教材

 發病症狀:

    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有些人感染登革熱時,症狀輕微,甚至不會出現生病症狀。而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則是會有突發性的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出疹等現象;然而,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導致較嚴重的臨床症狀,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20%以上,所以民眾千萬不能掉以輕心!發病後的第3~5天,若病情突然加劇,如發生劇烈疼痛、抽搐、昏迷、意識狀況及血壓改變等,須注意是否進展為登革熱重症。 

 

登革熱臨床條件

突發發燒≧38℃且伴隨下列二(含)種以上症狀

 – 頭痛

– 後眼窩痛

– 肌肉痛

– 關節痛

– 出疹 

– 出血性癥候(hemorrhagic manifestations)

– 白血球減少(leukopenia)

 

登革熱患者的皮膚表現可從皮下點狀出血、瘀青、皮疹等。大約一半登革熱患者會有皮疹表現。典型的登革熱皮疹為紅色的斑點或融合性紅色丘疹,其中參雜了多處正常的膚色,稱為”white islands in a red sea”。皮疹通常於退燒的前幾天出現,且持續2-7天不等,有時會伴隨著脫屑以及搔癢。皮疹的範圍包括胸腹部、四肢甚至全身。

登革熱6 IMG_0058       

圖片來源:登革熱臨床症狀‧診斷與治療(第六版)                       

    以兒童來說,登革熱的臨床表現隨著年齡不同而有差別,診斷上相對困難很多,需要輔以旅遊史以及流行病學來協助診斷。學齡前的嬰幼兒多是以發燒或輕微呼吸道症狀來表現,較難與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鑑別。學齡兒童及青少年的臨床症狀,則趨近於成人。

       

治療與預防

    典型登革熱致死率低於1%,登革出血熱若無適當治療,死亡率可能超過20%,早期診斷並加以適當治療,死亡率可低於5%。登革熱沒有特效藥物可積極治療,一般採行支持性療法。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可預防

    登革熱是一種「社區病」、「環境病」,且病媒蚊對於叮咬對象並無選擇性,一旦有登革病毒進入社區,且生活周圍有病媒蚊孳生源的環境,就有登革熱流行的可能性,所以民眾平時應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

(一)一般民眾的居家預防:

家中應該裝設紗窗、紗門;睡覺時最好掛蚊帳,避免蚊蟲叮咬清除不需要的容器,把暫時不用的花瓶、容器等倒放。家中的陰暗處或是地下室應定期巡檢,可使用捕蚊燈。家中的花瓶和盛水的容器必須每週清洗一次,清洗時要記得刷洗內壁。放在戶外的廢棄輪胎、積水容器等物品馬上清除,沒辦法處理的請清潔隊運走。平日至市場或公園等戶外環境,宜著淡色長袖衣物,並在皮膚裸露處塗抹衛生福利部核可的防蚊藥劑。

防蚊藥劑中,DEET(待乙妥)為現今最有效且最被廣泛使用於防蚊藥劑的成份。建議成人可選用DEET濃度≦50%的防蚊藥劑,而年齡兩個月以上的孩童,只建議使用DEET濃度為10%至30%的防蚊藥劑,且回到戶內後要清洗乾淨。年齡兩個月以下的嬰兒,不建議使用含有DEET成份之防蚊藥劑,建議使用外在遮蔽的方式(例如淺色長袖衣褲及蚊帳)防止蚊蟲叮咬。

 

(二)清除孳生源四大訣竅-澈底落實「巡、倒、清、刷」:

1.「巡」─經常巡檢,檢查居家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

2.「倒」─倒掉積水,不要的器物予以丟棄。

3.「清」─減少容器,使用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

4.「刷」─去除蟲卵,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

 

 

簡單來說,預防登革熱、減少感染就是要做好清除室內外病媒蚊孳生源積水容器,以及外出做好防蚊措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杰凱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