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泰樺醫師整理

圖片來自網路

昨天門診遇到一個媽媽,小孩已經1歲了,還只在吃『泥狀』的食物,而且有點瘦巴巴的。有寶寶的媽媽,有人知道在"多大之前"最好已經能吃『半固體(稀飯之類)』(需要咀嚼的,泥狀的不算)的食物,不然恐怕會影響之後的整體餵食嗎?

未命名.png

 

在各大醫師跟網路媒體雜誌的衛教下,父母大概都知道,4-6個月就可以吃副食品。副食品的質地有不同的分別,一般的建議如果要細分,大致如下:

流質() à 濃湯 à 半流質(糊、精) à 半固體:細泥狀→粗泥狀→細顆粒→粗顆粒 à固體:軟食物塊→硬食物塊

# 外國人可能比較簡單: Puree (mashed) à lumpy àfamily food

# 並不是每個寶寶都一定要照這樣子順序餵的,很多人都是從半流質或是泥狀開始吃的;事實上,流質(果汁、菜汁)、濃湯,只適合開始淺嘗幾口就好

 

大概從『細顆粒』開始,就需要一點咀嚼能力了,在這之間嬰兒一般都是"吞"的就可以了。每個小孩的情況不一樣,有些小孩能吃的很快,有些小孩則不行。那如果慢慢餵,像門診中遇到的媽媽,孩已經1歲了,還只在吃泥狀的食物,是不是沒關係?

 

今年一月在權威的"歐洲兒科胃腸病肝病和營養學協會(ESPGHAN)"發表的副食品餵食指南中有提到二篇文獻,指出如果在910個月之前,還不能吃lumpy(有帶點塊狀、顆粒的,需要咀嚼的)質地的食物的話,1歲之後會有餵食困難跟挑食的毛病

# ESPGHAN是歐洲食品的權威,嬰兒副食品在歐洲,聽它的 ; 在美國,聽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AAP) ; 在世界,聽世界衛生組織的 (WHO)。這三者建議會有一點點小出入

# 下面的圖片很不養眼,可以跳過不看的

何時吃lumpy食物.jpg

 

必須承認的是,那些吃副食品比較慢的嬰兒,有些真的是本身咀嚼能力比較慢,急不得。但是有時侯,是媽媽們給嬰兒副食品的速度太慢,或者是怕小孩嗆、噎到(可能只是稍微嗆到一次),就不敢給予進一階的副食品,而導致嬰兒在預定的時間裡,還沒辦法吃到進一階質地的副食品,一直停留在泥狀的食物。有些研究也顯示,副食品進展緩慢,除了會導致長大後的餵食困難、挑食的毛病外,對語言的發展也有影響

 

不是說要每個嬰兒都得很快地吃到固體食物,我想是要提醒媽媽,如果寶寶吃的不錯了,就要試進一階質地的副食品,而不是稍微不順利就放棄,或者覺得寶寶體重發展都正常、反正長大後終究會吃固體食物,就一直停留在流質、泥狀食物而停滯不前喔!

王杰凱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何泰樺醫師整理

最近在診所的雜誌區發現了一本雜誌,最新一期裡面提到『副食品添加原則: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母乳哺育行動聯盟提出10項建議』

987.jpg

 

"" 啊不是說現在嬰兒食用副食品的年紀是4-6個月嗎?怎麼這裡的世界衛生組織(WHO)說是6個月。我的小貝比5個月就開始吃了會不會怎麼樣? ""

 

媽媽不用緊張,這本書寫的是對的,不過就目前實際作法而言是錯的 ; 有些網路上的舊資訊會說6個月才開始吃,不過幾乎所有的小兒科醫師現在都是建議4-6個月就可以吃了喔!原因簡單講一下~

 

早的時侯醫師是建議是4個月的嬰兒就可以吃副食品,但是WHO在2000年建議所有的嬰兒應該『純母乳哺餵(exclusive breastfeeding)』直到6個月才加副食品,這主要有幾點原因

 

1.  一些研究發現4個月就加副食品的小孩,跟6個月才加的小孩比起來,比較有較多的致命性腸胃炎,尤其在一些食物/環境衛生落後的國家

2.  就算6個月才吃副食品,跟4個月的比起來,生長跟貧血都不會比較嚴重

3.  6個月之前,母奶可以提供幾乎所有需要的熱量跟營養

 

WHO照顧的是世界上所有的嬰兒,而這些嬰兒有40%是生長在貧窮線下,也就是食物/環境衛生比較髒亂的地方。如果太早吃副食品,肯定會容易吃到髒東西造成腸胃炎,結果常常是致命的。而母奶跟固體食物比較來,相對乾淨安全許多,是這些嬰兒唯一保證乾淨來源的食物,因此建議『純母乳哺餵(exclusive breastfeeding)』直到6個月,才加固體食物

# 那為啥不一直純母乳餵到1歲甚至2歲?第一,沒有那麼多母奶,第二,超過6個月純母乳已經無法提供所有的營養。所以WHO在避免感染+沒有太大壞處的情況下,就建議純母乳哺餵ㄍㄧㄥ到6個月才不得不加副食品

#題外話,記得以前念母乳的資料時,有讀到愛滋會經由母乳傳染,得到愛滋的媽媽不建議餵母乳,但是在非洲等落後地區例外,因為這些地區的新生兒不喝母奶,就等著餓死或吃到不乾淨的食物病死!可見母乳在這些落後地區的重要性

 

但是之後的很多研究都顯示,在歐洲及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基本上食物環境是乾淨的,沒有太早吃副食品導致致命性腸胃炎的顧慮。後續的研究也發現太晚吃副食品,長大後反而對食物過敏的機會比較高,而過敏這方面是當初WHO比較沒有考慮到的,也是已開發國家比較注重的。對過敏的顧慮遠大於食物安全,再加上嬰兒的生理本來4個月就可以吃副食品,因此如美國跟歐洲等已開發國家在2008年後就不甩WHO老大哥的6個月建議,直接建議4-6個月就可以吃副食品囉!

# 這個 早點餵食容易感染晚點餵食怕過敏、生長不好 的問題,在研究上叫做『weanling’s dilemma』

王杰凱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

資料來源:參考衛生署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李季珉醫師整理

 

  棒球經典賽剛落幕,相信大家都有看到中華健兒努力奮戰不懈的精神,其中總教練泰源在場上更是冷靜指揮,調度從容,有大將之風采,卻看到今天的新聞,他因A型肝炎住院,今天跟大家介紹這個疾病,其實""都在我們的身邊,從上面圖上可以看到,在今年2017年台灣都還是有零星的案例發生,尤其在雙北市、台中市、南部地區更是有不少人感染此疾病。A型肝炎主要是由不乾淨的食物所引起,在現代忙碌的生活中,幾乎大家天天吃外食,更加增高了感染的風險,但其實A型肝炎不難預防,大人小朋友只要打兩針疫苗,就都有20年以上的保護力歐!在這邊跟大家介紹一下A型肝炎

  疾病概述:

 

  1.  A型肝炎是由A型肝炎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急性肝臟發炎。其症狀包含突然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及腹部不舒服,數天之後發生黃疸。恢復期有時會拖延,但會完全康復不留後遺症,也不會復發。5歲以下兒童時期感染約有80-95%無臨床症狀或症狀輕微,而成年人感染後,約70%會出現症狀,通常臨床症狀的嚴重度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加。(所以小朋友要打疫苗,大人更應該要打疫苗才是,在台灣幾乎成年人都沒有抗體,也就是對於A型肝炎病毒都沒有保護力!!)
  2. A型肝炎雖然不會導致慢性肝炎,但有10%的病人在急性發病後6個月內有可能症狀復發。A型肝炎的致死率低(約千分之二);造成死亡的情形多半為猛爆型肝炎,通常發生於老年患者,或患有慢性肝病患(包括慢性B型、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致死的風險亦較高。對無症狀或症狀輕微且沒有黃疸的感染者,僅能靠肝功能等生化學或血清檢驗測出。
  3. 致病原:

A型肝炎病毒是一種沒有外殼的直徑約27nm、單鏈的核糖核酸(RNA)病毒,屬於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肝病毒屬。

  傳播方式:

A型肝炎主要是經由糞口途徑傳播,其傳染途徑:

()受污染的食物或水

A型肝炎可以透過食用、飲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包括冷凍或未經澈底煮熟的食物)或水而傳播。這些主要是發生在衛生條件差或個人衛生不佳的地區,最可能被污染的食品和飲料包含水果、蔬菜、貝類、冰和水。供水系統加氯消毒,可以殺死A型肝炎病毒,降低疫情發生的風險。

()人與人接觸傳染

1.當感染者沒有正確洗手,直接接觸其他物品或食物而造成感染。

2.父母或照顧者更換或清理受感染者的尿布或糞便前後,沒有正確洗手而造成感染。

  發病症狀:

症狀包含:突然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及腹部不舒服,數天之後發生黃疸。

  預防方法:

()接種疫苗為最有效的預防措施,A型肝炎疫苗的安全性及效益很高,一般按期完成兩劑疫苗接種後,產生的免疫力可維持20年以上。

王杰凱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腸病毒簡介

 羅士軒醫師整理

參考資料: 疾管局腸病毒防治工作指引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臨床處理注意事項

腸病毒  

一、病毒簡介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在過去的分型大致分為: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A型及B型、伊科病毒Echovirus)及腸病毒(Enterovirus) 等60餘型。後來「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在2000年依據病毒學基因序列分析結果,重新將腸病毒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Human enterovirus A、B、C、D)型,而每一種人類腸病毒又有多種血清型。其中腸病毒71型被歸類於人類腸病毒A型。

腸病毒分型  

      1998年腸病毒71型流行在台灣造成405例重症和78人死亡的疫情最為嚴重,當年預估約有140萬的兒童得到手足口症和咽唊炎。一般而言,感染某一型腸病毒之後,對該種特定病毒之免疫力至少可持續數十年之久,但接觸過未曾感染過的病毒型別,仍有可能感染發病,所以有可能一而再地反覆感染。

    腸病毒無脂質外殼,故親脂性消毒劑如酒精、一般清潔液、乾洗手液對其無用。但不耐強鹼、56℃以上高溫會失去活性、紫外線可降低活性,甲醛、含氯漂白水等化學物質可抑制活性。

 

二、傳播方式 

   在台灣地區全年都有感染的個案,一般以四到九月為流行期,病例數較多。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或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大約2至10天,平均約3到5天,發病前數天在喉嚨及糞便都有病毒存在,即開始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糞便排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週之久。

 

 

三、臨床症狀

    腸病毒可以引發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有些時候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疱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等。目前一般統稱流行的腸病毒表現即為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峽炎。但是由於病毒名稱中有個「腸」字,許多家長就誤會腸病毒是造成腸胃炎的兇手。其實腸病毒只要是在腸道繁殖生長,比較少出現嚴重腹瀉狀況,與腸胃炎的病毒不同。腸病毒感染較常見的疾病、臨床症狀及可能病毒型別如下:

腸病毒臨床症狀  

 

    在所有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以腸病毒71型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從1998年台灣地區的大流行到目前為止,主要重症以及死亡的病例,腸病毒71型占了最大的比例。另外三歲以下幼童感染,併發嚴重中樞神經症狀之比率較高。

王杰凱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0) 人氣()

急性腸胃炎飲食原則   羅士軒醫師整理

      關於腸胃炎的飲食照顧,是在門診常常被問起的問題,尤其是牛奶以及能不能喝果汁,所以稍微整理一下急性腸胃炎飲食原則。

      急性腸胃炎最主要的照顧原則是防止脫水和電解質的流失,首先要注意小朋友是否因嘔吐無法進食,再加上腹瀉而有脫水現象,輕度脫水可居家處理,如有中度或重度脫水,應就醫考慮給予靜脈點滴注射。

      可先給予口服電解質補充液來矯正脫水現象,約四到六小時後若狀況許可,即可逐步恢復進食。市售的運動飲料含有較高糖份及較低電解質,不建議取代口服電解質溶液加了一點鹽巴的米湯同樣可以緩解症狀。

      餵母乳的嬰幼兒可以繼續哺餵,配方也可餵食,不要稀釋,可從少量開始;除非特殊情況、慢性腹瀉以及懷疑乳糖不耐症,大多數情況下並不需要使用無乳糖配方奶粉小於六個月的寶寶,若已食用副食品,建議可增加母乳哺餵,降低副食品進食量;若是六個月以上、已在吃副食品的寶寶,建議副食品中可增加魚、肉等蛋白質來源,並打碎食用、以利消化,此外,也可適量食用香蕉等高鉀食物,幫助身體修復。

      腸胃炎並不需要完全禁食,除非腸胃炎嚴重到無法吃藥或進食,才暫時空腹讓發炎的腸胃暫時休息,且需要打點滴治療。初期飲食可以口服電解質溶液或容易消化澱粉類食物為主,如稀飯米湯清麵條土司饅頭煮熟的馬鈴薯等,此外清蒸鮮魚蘋果香蕉也合適。綠色的香蕉對於止瀉的效果更好。進食應避免高脂食物或甜份高的果汁或食物,以免刺激腸胃蠕動,增加排便。如吃了仍會嘔吐、腹瀉或腹痛,則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富含山梨醇 (Sorbitol)的果汁,如蘋果汁、梨子汁、棗子汁等,應盡量避免飲用,否則會增加腹瀉機會。

及早恢復進食更能有效促進病毒性腸胃炎的恢復。 限制飲食或者是用稀釋的牛奶餵食的孩子,體重會掉的更多,腹瀉的時間比較久,腸胃道功能恢復的也比較慢。

 

在急性腹瀉時(腹瀉開始兩周內),有四個建議:

給孩子比平常更多的水分,以避免脫水

給予孩子“鋅”(10-20毫克/天),連續給予10-14天

持續的餵食,以避免營養不良

如有脫水,或其他危險徵象時,請帶至兒科醫師處診治。

age2.jpg       


王杰凱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9) 人氣()

病毒性腸胃炎

資料來源: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羅士軒醫師整理

  

    目前逐漸進入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季節,就診病人中有腸胃炎症狀亦不在少數,大人小朋友都要注意個人以及飲食衛生,以防範腸胃炎感染。

 

疾病概述

    可以引起腸胃炎的致病原包括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最常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為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而杯狀病毒(Calicivirus)、星狀病毒(Astrovirus)、沙波病毒(Sapovirus)以及腺病毒(Adenovirus)40和41型也可能致病。
    腸胃炎係指胃、小腸或大腸的發炎,會導致病患嘔吐或腹瀉。雖然並不是經由流感病毒所引起,但也常被稱之為『腸胃型感冒或胃流感』。雖然病毒性腸胃炎症狀可能相似,但經由醫師診斷能確定腹瀉是否因病毒或者其它原因所引起。台灣地區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3月間,高峰期為1月份輪狀病毒腺病毒沙波病毒星狀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輪狀病毒更是嬰兒和5歲以下的幼童造成腹瀉最常見的原因。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受到感染。諾羅病毒常於人口密集機構內,例如:學校、醫院、收容機構和安養機構等爆發流行。
病毒性腸胃炎的患者,只要適時、適切的補充流質,病人多會自然康復少有後遺症發生。但對於嬰幼兒、身心障礙者或是有生理障礙的老人,一旦感染病毒性腸胃炎,由於這些人缺乏足夠的自我照顧能力,可能因體液流失而導致脫水,電解質不足進而抽搐甚至死亡等嚴重症狀。

 傳播方式 

    病毒性腸胃炎主要是透過糞口傳染,透過與病人的密切接觸(例如:透過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吃或喝到污染的食物或飲料等。
    貝類水產品也可能被污水污染,如果生食或食用未煮熟被污染的貝類(如生蠔等),會導致腹瀉。


潛伏期病毒性腸胃炎的潛伏期通常為1~3天

    諾羅病毒一般為24至48小時。
    輪狀病毒一般為24至72小時。

可傳染期

    諾羅病毒一般在急性腹瀉停止之後48小時內依舊有傳染性。
    輪狀病毒一般在急性發作期8天之內,還具有感染力。

發病症狀

    病毒性腸胃炎的主要症狀是水瀉嘔吐。也可能會有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噁心、肌肉酸痛等症狀,通常感染後1~3天開始出現腸胃炎症狀,症狀可以持續1~10天,病程的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毒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得到病毒性腸胃炎的人通常可以完全恢復,不會有長期後遺症,不過對於嬰兒幼童無法照顧自己的人(例如:殘障或老人),可能導致脫水電解質不足,進而抽搐,甚至死亡,此外,免疫受抑制的人,病程較長,症狀通常較嚴重。

王杰凱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7) 人氣()

 

 

『如果你曾經在急診室目睹那些猝死嬰兒父母的悔恨、哭泣,你就會認可有些預防措施是必要的』

 

Safe_Sleep_logo.jpeg

(美國嬰兒安全睡眠協會Logo)

                              

          何泰樺醫師整理

以下圖片擷取自網路     

一般老人家或傳統上都認為 趴睡的小孩睡得比較安穩、不易嗆奶、頭型也比較漂亮。但是由於嬰兒肌肉、呼吸都還不夠成熟,這樣的姿勢卻容易造成嬰兒猝死症。自從仰睡運動”(Back to Sleep campaign)1994年在美國發起後,大部份的西方的家長從西方傳統上的趴睡改成仰睡後,嬰兒猝死症的發生率就大幅下降超過50%

RatesofSIDS_1998-2010-2.jpg

現在的父母,也幾乎都知道嬰兒仰睡比趴睡安全,雖然做不做是一回事(有些人可能屈服於長輩的指導,或者父母個人覺得趴睡比較好)

*有些老人家或是坊間的『百歲醫師』書籍仍以睡得比較安穩頭型比較漂亮而提倡仰睡。老人家就算了,那個百歲醫師Leila Denmark如果活到現在,看到目前的醫學證據,應該也會支持仰睡吧

可是從上面的圖可以看到,嬰兒猝死的比例從最先約千分之1.5下降到約千分之0.5後,卻停住了不再往下降,有些原因可能是因為還是有一部份的人會給嬰兒趴睡但是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在去年的嬰兒睡眠安全會議上,卻提出了一個明顯的問題:

"大部份的人的直覺跟習慣都認為,用柔軟的床墊/枕頭,跟嬰兒一起睡,對嬰兒比較好"

問卷調查也發現,相對於大部份的父母都改成仰睡,仍有許多父母依然跟嬰兒同床一起睡,而更多的是會使用柔軟的床墊/枕頭等。相對於簡單地不用五秒鐘就可以的翻身從趴睡->仰睡,要去除掉這些床邊的干擾物,似乎複雜麻煩許多

 

15a00002fa2351753688.jpg

 

上面的圖片,大概就是一般人對嬰兒舒服睡眠的概念吧。一張柔軟的床,一個舒服軟棉棉的枕頭,旁邊再放一些可愛的小布偶。小貝比睡的好舒服、好可愛,啾咪^3^,而且要跟爸爸媽媽一起睡覺覺喔~

王杰凱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很多的卡通都含有暴力、不適合小孩觀看的成份,就像蠟筆小新有很多兒童不宜的場景,多拉A夢裡面技安的欺負弱小、大雄的懦弱膽小,都常被人提出討論

12844509767459.jpg

fff.jpg

 

那迪士尼動畫呢?很多都是經典,也是歐美、台灣的父母常常帶著小孩去電影院觀賞的。這些兒童導向的經典動畫、電影,就沒有問題了嗎?

 

20165月在權威的兒童發童與行為”(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Behavioral Pediatrics)發表一篇論文,提出這些給兒童看的電影,常做出一些交通安全上不好的示範。這篇論文的作者看了2008-2013年的5部電影(包括其續集,都是普級或保護級的)(P.S.還蠻爽的研究XD)

冰雪奇緣

功夫熊貓

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

神偷奶爸

玩具總動員三

 

他發現:

20%的開車場景,沒繫安全帶

21%的開車場景,有飆車的鏡頭

27%的騎車場景,沒有帶安全帽

89%的騎馬場景,沒有帶安全帽

67%的坐船場景,沒有穿逃生衣

90%行人過馬路,沒有看紅綠燈

王杰凱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_9545392_1.jpg

照顧一個可愛的小嬰兒,是個甜蜜而沈重的負擔。要餵母奶還是配方奶?副食品什麼時侯要吃?尿布的選擇?環境的布置要如何?每一樣都讓父母傷透了腦。而嬰兒的動作、語言發展是否正常,一直是父母跟小兒科醫師所關心的議題

 

S__8536102.jpg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官方權威雜誌Pediatrics』在去年20166月發表了一篇論文,這篇論文找了599個小孩,分別得知他們在48121824個月時的"粗動作"發展(包括6個項目,獨立坐、爬、扶著站、獨立站、扶著走、獨立走)情況,並且在小孩滿四歲時測驗他們的全方位的發展情況(包括動作、適應、人際關係、語言、認知)

 

統計發現,在『扶著站』這個項目比較早的小孩,不但不會有肢體動作上的問題,在4歲時在各方面(動作、適應、人際關係、語言、認知)都有較高的測驗分數,簡單的說就是比較『聰明』、『頭好壯壯』

 

這就完全推翻老一輩的人『小孩太早站不好』的講法了。隨便搜尋關鍵字都可以找到這個誤傳,不管是說太早站不好或是會O型腿的說法都有, 像以下的連結:

越早會走的小孩會比較不聰明嗎?

真的嗎?寶寶太早站會有O型腿

小孩八個多月就要站會不會太快了

 

只要小孩是自發性地自已要站的,不是大人給他拉著、撐著、用學步車來硬逼他走路,早一點站並不會以後O型腿或者比較不好,一些少數的個案也是本身骨頭發育就有問題,跟早不早點站、走路根本沒有關係。例如

太早學走路非好事 4歲童變X型腿

 

雖然這篇論文的結論非常有趣,但是在醫學界最高權威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就有提到不用過度解讀這篇論文帶來的結論,也就是不用太認為小孩子早點會站,就是比較聰明。畢竟這篇文章所問到小孩48121824個月時的"粗動作"發展,是靠問媽媽的記憶來得知的,而媽媽有時可能會記錯。而在6個粗動作發展,也只有"扶著站"會造成4歲時測驗的分數比較高,其它的5項並沒有造成四歲時測驗分數的差別。不過這篇論文提醒我們的是,嬰兒的粗動作發展的快慢,也許跟以後的不只動作方面,連認知、學習方面,都有關係

 

以前的醫學是講究"經驗"、"學理",一些長輩、權威人士的經驗、說法,往往變成金科玉律。但是在現今的醫學下,是講究"證據", 也就是口說無憑,學理上因為A所以B也不算數,你就要真的找幾個人來統計、觀察看看才知道

王杰凱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S__10846256.jpg

何泰樺醫師整理

<哥哥,你怎麼可以打妹妹,給我去旁邊罰站   (┛`д´)┛ ~┻┻ )

在媽媽的怒吼聲下,雖然哥哥很不甘願,還是嘟著可以吊一斤豬肉的嘴巴到角落好好地面壁思過~~

 

這個場景,應該是大家小時侯,也是目前有小孩的父母,常使用的管教小孩的方式吧!?

 

你知道這個在國外的兒童教養、幼教領域裡,這也是一個正規、主流的方式嗎?

 

在國外的教養小孩裡,這個處罰的方式,叫做Time-out (直譯是時間到,或者說是『時間暫停』、『休息時間』,在教養的領域裡,一般是指在一個小角落罰站、罰坐、面壁思過等)

 

這種教小孩的方式,主要就是當小孩有一些暴力、不順從行為時,可以用這種方式,來把小孩拉離他的這種情緒,並且遠離當下的場景,而讓小孩心裡知道這是錯誤的。這跟小孩做對的事情的時侯,家長給予口頭或物品的獎賞,正好是相反的做法(所謂的一手拿胡蘿蔔,一手拿棒子』。而且這種方式不涉及體罰,在講究愛的教育的現代,就算是在歐美也是被小兒科醫師跟兒童教養專家所推薦的教養小孩方式之一, 也有很多實證醫學論文證明是有效的

 

但是在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最近做的一個調查裡(訪問401個父母),發現超過四分之三的父母都用這種管教方式來矯正小孩的壞壞行為,但是多多少少都犯了技術上的錯誤喔!8成的父母用的方式,都跟time-out裡寫的準則,正好是相反的!例如:

 

1. 給小孩多次警告後,才使用time out

2. 當小孩在time-out時,跟小孩講話聊天

3. 當小孩在time-out時,卻可以玩玩具、看書、用3C產品、或跟其它人講話

 

而正確方式應該是

王杰凱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